为什么人类不进化出让自己在学习时分泌多巴胺的机制?

为什么人类不进化出让自己在学习时分泌多巴胺的机制?

这个话题真的真的非常有趣,在基于实用而非兴趣的学习(看课外书和学习应试知识是不同的)时,我们很难直接获得快乐,快乐是有一个结果的时候才产生的。

因此你能发现,大量分泌多巴胺的情况大都是即时性的。比方说吃饭爽,亲密行为爽,胜利也爽。

但是应试性质的学习(或者任何需要长期回报的事情)是延时性的,推动它的是忧虑而非冲动。

比方说你担忧明年没得吃,就会控制住自己不把种子也吃掉。

这是因为掌管喜欢 / 不喜欢的脑区先于掌管应该 / 不应该的脑区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的爬虫脑和哺乳脑——大脑的演化是层层叠叠的,外皮层是最晚产生的。

而神经递质的运作方式也远远早于外皮层的诞生。

你看,我们很久前就获得了这个东西,共祖非常非常早(实际上他们正在拿水母做实验……那共祖就更早了)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利用小巧透明的幼年斑马鱼,揭示了奖赏性嗅觉刺激诱发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所释放的多巴胺可以用电化学方法实时记录并能追溯其上游的神经环路。这是首次在清醒的小动物脑中记录到感觉刺激引起的多巴胺释放,阐明了多巴胺能神经调质系统环路机制中的诱人潜力。

所以说多巴胺和一时的刺激关联是非常古老的事情,它的演化方向是反射系统替你决定要不要做什么以适应环境。

而我们的外皮层是非常晚近的产物,它的演化方向是你自己决定如何适应环境,奖惩系统作为辅助存在。

所以说如果你急于和姑娘 / 小伙子搞对象,你的外皮层就会告诉你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稍微昆虫可能就直接上了。

不过说到这里呢,倒也不是说我们只能把延迟满足当成折磨。

神经学家 Robert Sapolsky 就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思路

首先,将一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内有一个可以弹出的把手开关,猴子每拉动十次把手,就会得到一次奖励;之后,在笼子内加入一个指示灯,灯亮起的时候,开关弹出,慢慢的猴子会把“刺激灯光”和“奖励”联系起来。有趣的是,猴子会在灯光刺激下释放比得到奖励时还要多的多巴胺。

也就是说,在你学习的时候,多想想考高分会得到的父母奖励,老师夸奖,同学敬畏,刚下飞机,年薪百万……你就会对这件事情更上心,而如果你真的成功体验过几次,正反馈回路就会建立,你一想到学习,大脑就联系到成功——多巴胺也就分泌了。

还记得我最开始说的吗?即时性满足是冲动推动的,延时性满足是忧虑推动的,而建立正反馈和自我暗示,可以把延时性满足也分解成一个个小型的冲动来替换忧虑。

当然,绝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一想到学习,大脑就联系到失败………对不起ಥ_ಥ你们继续聊吧,我躺平了。